如何能让“冷血”的机器更“懂你”?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

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 | 2019-04-23 14:11:49 |

市面上形形色色的智能语音助手日渐风靡,而距它们真正“懂你”尚需一段时间,因为人类能够轻松理解“很”和“一般”的概念,计算机却很难分辨。换句话说,受制于认知和表达的模糊性,计算机还不具备直接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人机交互的“思考”能力,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。

如何能让“冷血”的机器更“懂你”,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更加符合人类思维或高效解决复杂问题,满足人们对数据切分的需求?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生朱修彬和他的团队“苦研魔法”,潜心攻关,两年多时间在“粒计算、模糊计算”领域发表了一区核心期刊论文6篇。

现实世界中,存在着许多亦此亦彼的模糊现象。人的思维中有很多比较泛化模糊的概念,比如“很热”“年轻”“很快”等,用这些概念描述的对象属性在计算机中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值。

为了研究这些非精确现象,美国学者扎德在1965年提出的模糊集合论成为一种新的概念和计算框架:通过承认某个元素对于给定“信息粒”的部分隶属关系,我们就能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好地符合现实世界。

“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信息粒的编码和解码、信息粒的构造、信息粒度的最优分配等‘粒计算’的一些基本问题,这些前沿问题具有较好的原创性。”朱修彬介绍说,近年来,在计算智能和以人为中心的系统中,“粒计算”已经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。当人们希望通过自然语言同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交互,或处理信息的时候,“粒计算”就成为一个独佳的选择。

所谓“粒计算”,即通过把大量具有不精确性、不完整性、不确定性信息按其各自特征和性能划分为若干简单的块,每个被分出来的块看成是一个粒,好比快递中心里繁杂的包裹。“粒计算”就是通过不同的划分方式将其区别处理的过程,就像一位“投递员”,能够将复杂问题划分为一系列更小更容易管理的子问题,从而降低全局代价。

朱修彬这样的数据信息处理领域的科研工作者,就如同操控这些“数据投递员”的“魔法师”,致力于运用结构化的信息处理策略,让计算机变得更快更准更聪明。

科研的道路上鲜有一帆风顺的,朱修彬同样会遇见很多常见的学术性困难。他说:“有时候实验做到一半,发现自己开始的时候忽略了某些前提条件,导致下一步很难进行。”

对此,他认真反思,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:“我基本会并行找两三个点进行研究,当一个点卡壳的时候,就继续做另一个;有时候把遇到的难题放在一边,静下来的时候想一想,就会想出补救的方案或其他的替代方案。”他正是在不断完善和吸取经验中找到打开下一扇门的“金钥匙”。

“有时生活中的挫折是上帝发放给你的礼物,抱着良好的心态去发现它的美,进而蜕变成更好的自己。”朱博士将他的人生经验娓娓道来。

对于很多学生困惑的学术研究方法,朱博士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见解吐露出来:“搞研究首先要有热爱科研的激情,并且有正确的思维方法。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灵感一瞬间的迸发离不开平日里的‘捕捉’,要善于在与困难和问题朝朝暮暮的相处过程中总结和思考,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系统和全局的认识;要多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,开阔视野,同时避免眼高手低,只有具备很强的编程动手能力,才能很快地实施实验获取数据;此外,还要多和导师以及其他专家交流,避免走弯路。正是我的两位指导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,才成就了我如今的学术成果。”

谈及平台的重要性,朱博士对学校和学院提供的资源与环境十分感恩,“导师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给我树立了榜样,还有团队中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前行的道路上一起奋斗……伯牙绝弦,知音难觅,得此良师益友,学术研究也就更加欢欣鼓舞、生趣盎然。”

关键词: 人工智能技术